人生底层算法5:增长-把自己做大做强的能力

增长是第一流公司的核心法则。

 

2005年,Facebook刚成立不久,创始人扎克伯格就认为,公司当时的战略焦点是用户增长,而不是盈利。投资人也更看重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投资一台印钞机,而不是收银机。

 

对于个体而言,同样道理。最重要的增长,不在于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在于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网络的建立,以及未来赚钱能力的提高。

 

为实现增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假设:建立最小化闭环。

 

假设你需要完成这样一份工作:有一大批信件,必须先在信封上写上地址、贴好邮票,再把信件装入信封、封上封口。你会怎么做?

 

第一种办法是:拆分动作,把所有的邮件全部装好,全部封好,全部写上地址,再全部贴上邮票;第二种办法是:每次把一个信封的动作全部完成,然后再完成下一个。

 

你可能觉得第一种更快,但实际上,第二种能更快完成工作,因为万一信件塞不进信封,要是采用大批量的方式,我们一直要到接近流程终点才会发现问题。如果一次只装一封信,我们马上就能发现问题。

 

一次装一个信封的做法在精益生产中被称为“单件流”,就是我们说的“最小化闭环”,它的价值在于能快速试错。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不行动,你就没有办法获取反馈。当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为最终的成功采集数据,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失败了。

 

第二步,验证:找到北极星指标。

 

先建立一个反馈回路,获取验证结果。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不断对自己提问题,这个动作看起来是多了一个步骤,但它能让你少走弯路。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你就有可能原地打转。

 

验证,其实是确认两件事:第一,获取一个正向反馈;第二,找到单一指标的关键要素。

 

那什么是单一指标的关键要素呢?

 

Instagram早期的社交功能和现在不一样,后来它发现用户分享照片的需求很大,于是只留下了发布照片、评论和点赞功能,并增加了滤镜。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Facebook,多功能的社交产品很难再突出重围。而Instagram团队找到了最关键的要素,也就是分享照片,再以照片为核心去设计产品。

 

几个月后,专注于图片社交分享的Instagram正式推出,上线第一天获得25000个用户,三个月后这个数字达到100万。

 

第三步,执行:设计增长策略。

 

优秀的创业公司往往采用分阶段发布产品的战略。例如Facebook,开始只面向哈佛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紧接着是常春藤大学,随后是其他大学和高中,最后才对社会开放。

 

分阶段增长战略有两个优势,首先在验证技术风险之前先要验证客户风险。

产品再好,如果推荐给了不合适的人,可能也无法获得正向反馈。验证一个商业模式并不需要大量的用户。

 

其次,控制好节奏,将一场马拉松拆成很多个400米比赛,团队更能聚焦。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完成小任务,就会越来越接近大目标。正如《精益创业》的作者埃里克·莱斯所说:“魔术与天才并非成功创业所必需的,运用可学习和可复制的科学的创业程序才是重要的”。

 

从物理角度来说,一辆车从静止到启动这个步骤最费力,而一旦启动了,后面用惯性也能推着车子往前走。滚雪球也是这样,最小的雪球很容易滚动,大多雪球,则会越滚越快。

  1. 前言:高手都是通过这9种方法找到了“底层算法”
  2. 闭环:靠谱做事的能力
  3. 切换:自如切换大脑两套系统的能力
  4. 内控:防止被自己欺骗的能力
  5. 重启: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重启的能力
  6. 增长:把自己做大做强的能力
  7. 内核: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内核的能力
  8. 复利:能长期局部垄断的能力
  9. 愿景: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能力
  10. 涌现:在自己身上发挥群体智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