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底层算法3:内控-防止被自己欺骗的能力

 

内部控制点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罗特认为,具有强大的内部控制点的个体会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些后果取决于他们是否要主动控制这个结果。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说,“在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要想善用这段距离,并不容易,这是因为:

1. 人的专注力带宽非常有限,人脑每秒钟能够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会被大脑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
2. 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微软调查显示,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达12秒,到2013年就下降到8秒。
3. 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智能手机和网络使人们不再那么敏锐。

要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点,暂停自动模式,开启主动模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认知飞轮,由感知 、认知、决策以及行动4个环节构成。他们就像要共同完成4*100米的接力赛跑的四个人,而彼此交棒的时刻,就经常是认知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

例如,“感知”作为侦察兵获取了某个信息,但因为太敏感或情绪化,很难客观评价各种可能的情况,结果到了内控点他不交棒,拖到认知环节。又比方说,“认知”作为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让他拍板,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而优柔寡断,不及时把接力棒交给将军气质的“决策”。

现实生活中,有两类人经常在认知飞轮的环节之间掉棒。

第一类人有点懒,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主动思考。

新西兰科学家保罗·卡拉汉说,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就体现为我们在“内控点”的暂停能力。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停下来。

第二类人爱耍小聪明,总是自圆其说。

他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总想跳过交棒时刻,把认知飞轮接力赛尽快跑完。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发现,大脑会为此编造理由。爱耍小聪明的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

为了避免掉棒,你需要在大脑里设立一个立项决策者的角色。

立项决策者是四人接力赛的总教练,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完成接棒和赛跑。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挥舞小皮鞭的狠人,督促我们完成每个角色的任务,顺利交棒。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说的就是你脑海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不跳过、不逃避交棒时刻,主动思考。

还可以参考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这个交易可能是错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500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买。

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1. 前言:高手都是通过这9种方法找到了“底层算法”
  2. 闭环:靠谱做事的能力
  3. 切换:自如切换大脑两套系统的能力
  4. 内控:防止被自己欺骗的能力
  5. 重启: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重启的能力
  6. 增长:把自己做大做强的能力
  7. 内核: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内核的能力
  8. 复利:能长期局部垄断的能力
  9. 愿景: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能力
  10. 涌现:在自己身上发挥群体智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