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戴明提出,PDCA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PDCA循环;新的循环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拆解大脑认知的时候会发现,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的过程同样包含4个动作,分别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我们积极地做以上4个动作,就可以完成认知的闭环。
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闭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完。我们平时夸一个人靠谱,也就是说他“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扎克伯格创业初期,在Facebook的办公室墙上贴了这么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个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每一位员工按时交付,快速行动。
要是团队里有人不同意怎么办呢?
亚马逊的贝佐斯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是:“不同意,但执行。”贝佐斯有一句话,说服不同意的员工特别管用,他会说:“你看,我知道我们意见不统一,但你愿不愿意跟我赌一把?”把员工快速拉回到完成闭环的轨道上。
闭环的能力,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要敢于决策,敢于拍板。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敢于行动,敢于试错。
那么,如何完成闭环呢?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闷着头想,憋大招儿,不如迈出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自然能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希伯来语有一个词汇“Chutzpah”,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厚颜无耻、胆大包天、傲慢自大”,同时,它也指一个人即便不断失败,也会重新站起来积极尝试。
换句话说,我们在闭环这件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出在了思维方式上。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决定了,不会变化,别人的评价就是给自己下结论,所以他们极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而非事情本身的乐趣。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人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合作开发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游戏。学生们每一步的努力、策略和进步都会受到奖励。而不会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奖励结果,只有高分才算成功。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想出更多的策略,当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时,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我们通常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其实不然,它不是为了给别人,抑或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给未来一个交代。
采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迈出用行动改变自我的第一步,你就能获取和未来的某种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