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手都是通过这9种方法找到了“底层算法”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很多网友纷纷列举出了自己身边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如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准备好Plan B的“预演困难思维”;广泛涉猎,在多个领域都是小能手的“超越领域型思维”;把一个具体问题一步步拆解的“结构化思维”等等。

总之,那些“很厉害的人”,似乎总能依靠自己的一套独特思维方式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谁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可想要成为很厉害的人,难题有两个:

——究竟什么是很厉害的人?
——很厉害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两个难题的矛盾之处在于,厉害的人越厉害,对于平常人来说,就越难模仿、借鉴、学习。

而唯有探索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的“认知地图”,掌握他们的底层算法,才有机会成为高手。

什么是底层算法?

以蚂蚁来比喻: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出动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食物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

原来,每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信息素,也就是记号。若干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也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

最后,短路径上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越短,相同时间内往返的次数就越多,也就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就越多,蚁群会慢慢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

蚂蚁不停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

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一个蚁群。每时每刻,每个决策的你,每个行动的你,就是一只蚂蚁。无数个不同时刻的无数个你,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智能系统。

蚂蚁之间的传输控制协议,是这个智能系统的算法。不同时刻的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是你的算法。

该算法采用了强化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种,它能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也就是说,人生算法就是每个人给自己的一套编程。你的底层算法是什么样的,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为有强大底层算法的人?

我们的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钟表宇宙里的,像钟表那样精确运行。然而现实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难以计算。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无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脑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中心,“我”只是由无数个“涌现”串起来的电影角色。

这话什么意思呢?

人类的智力具有“涌现”现象,也就是说具有“无中生有”的能力,这会产生原来没有的创意,但这种能力也会产生大量错误,因为很多想法只是你想当然的认为。

进一步,我们花时间试图控制不可预测的那些东西,却对自己自暴自弃。我们的知识都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牛顿时代的。

而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既承认大多数物质系统具有复杂性质,又知道,加入抛开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钟表式科学的这种典型策略在封闭环境依然是奏效的。

所以,他们尝试在个人半径里,来打造“机器”。

机器学习强调如何基于环境而行动,以取得最大化的预期利益。其灵感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有机体如何在环境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刺激下,逐步形成对刺激的预期,产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习惯性行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说:“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以既有的思维模式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

我们大脑神经是可以后天塑造的,每秒即逝的那个“我”,并没有被不可逆的时光之河裹挟而走,而是被写入“我”的底层算法。

然而,我们只能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让其它涌现而来。

怎么做到呢?

混沌君拆解了喻颖正的新书《人生算法》,喻颖正(老喻)是公号“孤独大脑”的作者。本书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底层算法”,发现高手往往都是通过“9段心法”,在智力和情感的探险游戏中实现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

 

  1. 前言:高手都是通过这9种方法找到了“底层算法”
  2. 闭环:靠谱做事的能力
  3. 切换:自如切换大脑两套系统的能力
  4. 内控:防止被自己欺骗的能力
  5. 重启: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重启的能力
  6. 增长:把自己做大做强的能力
  7. 内核: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内核的能力
  8. 复利:能长期局部垄断的能力
  9. 愿景: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能力
  10. 涌现:在自己身上发挥群体智慧的能力